社會學家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共經歷八個心智成長的階段。如果在某個階段里因為某種原因沒有充分的成長,這個人在生活上便會出現一些乏力和困擾的現象。最初的五個階段應該在21歲之前形成,在各個階段如果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產生成人后表現出來的各種問題。
在21歲之前五個階段的主題成長需要是:
第一階段:0—1歲——信任與不信任
在這個階段孩子的需求是最原始的、最低層面的,也是動力最強,反應最激烈的,他在饑渴的時候要被喂食物,受驚哭泣的時候需要被擁抱,如果在這個階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他會覺得自己生長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長大后會是一個開朗及信任別人的人。如果沒有得到滿足,長大后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個性:表現得異乎尋常地害怕被遺棄;拼命地尋找一個依賴的對象;需要別人的照顧;深信不能信任任何人。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表現為竭力維持毀滅性的感情關系,而且展示偏執(zhí)的傾向,如暴飲暴食或過分需要別人的夸獎。
第二階段:2—3歲——自主與羞愧
孩子在這個階段學習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機能及注意到身體的能力和限制(如控制大小便)如果這個階段孩子的需要得到滿足,受到家長的支持和尊重,他會獲得充滿自主能力的感覺,覺得自己對世界有一份影響力。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滿足,他很容易產生害羞及慚愧的感覺,并表現出如下特點:經常覺得自卑、無用及不可愛;不相信自己在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必須依靠別人的人;覺得自己生存的權利取決于對別人的重要性;經常做出不恰當的道歉。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為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些什么,不能拒絕別人的要求,害怕有新的經驗,害怕面對別人的憤怒。
第三階段:4—5歲——主動性與內疚
孩子在這個階段喜歡幻想、創(chuàng)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還要發(fā)展出主動性。
這個階段的需求如果得到滿足,孩子會發(fā)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如果未能得到滿足,家長不支持他,反而因他做出新的嘗試而處罰他,他會覺得內疚、有犯罪感,因而停止他的主動性,或許會秘密地做。長大后會出現下列特征:害怕犯錯;感到無助及內疚;只懂得安慰別人;回避風險;隱瞞錯誤。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不能認識或表達內心的感受;害怕說出內心的事情;對感情關系負上過分的責任;不斷去討好別人。
第四階段:6—11歲——勤勉與自卑
孩子在這個階段會開始與別人競爭及比較。
若孩子在這個階段的需求得到滿足,老師和家長鼓勵孩子學習并表示孩子與其他孩子有同樣的能力,孩子將會受到激勵而變得有活力。如果家長未能滿足孩子的需求,經常嚴厲批評或忽略孩子,孩子會不信任自己,或者不會自覺做事,他會產生不配做某件事或不及別人的感覺。長大后可能出現以下的個性:避免參與任何的競賽或極度喜歡與別人競爭;覺得不安全及不如別人;對自己或別人吹毛求疵。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凡事要求完美;經常拖延及耽擱;不知如何達到目標。
第五階段:12—21歲——身份角色的困惑
孩子在這個階段要找出他自己怎樣去適應這世界;接受自己身體生理上的變化;界定自己對異性的身份;界定自己在同性和同輩中的身份找出人生應怎樣過。如果孩子在這個階段的需求得到滿足,他會發(fā)展成為一個接受自己的人。如果得不到滿足,沒有人支持他,又不引導他去探索,而只是過早的強迫他進入某一角色,他會形成反叛的個性或者變成一個輕浮的人。長大后可能會出現的個性:不正確地表現出青春期的行為;對自己人生角色感到矛盾;不能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依靠情感關系或事業(yè)成就去肯定自己的身份。與此階段有關的成人心理障礙:需要不斷地談戀愛;需要憑借擁有的東西,認識多少人及工作成就去確定自己的人生角色。